a22免费翻墙网
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步步进逼,明清两朝统治者从军事、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首先,在军事上加强对西方国家的防范,“立中外之大防”。明正德年间,葡萄牙使团被驱离北京后,中葡关系恶化。嘉靖元年(1522),葡萄牙船队强行驶入中国沿海,遭到中国官兵阻挡,中葡之间爆发“西草湾之役”,这一事件使明朝统治者从心理上增添了对“外夷”的不信任感。此后,明朝加强沿海地区防守,“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整顿海防官兵,日夜操训。至清朝,康熙帝一边勤学西洋科技,一边对殖民侵略保持警觉,强调加强海防,在沿海地区安设炮台严加防御。乾隆帝在得知英使马戛尔尼即将来华后,下令各省以加强海防为要务,对巡哨疏懈、营伍废弛之处加以整饬。为确保边境安全,清廷对西方来华商船作出限制性规定,西方商船进入黄埔港,须将所带炮械交出;来广州贸易的商船所带之护货兵,不得擅自进入各海口;西方商船停泊之处,广东地方官府派兵巡逻稽查。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明清两朝实行的海禁政策并不等于“闭关锁国”。明初,出于倭寇侵扰、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很多,以及海防建设尚不完善等原因,确实曾长时间实行海禁政策。但海禁和禁止与外国交往不是一回事。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两浙运司言:商人赴温州各场支盐者必经涉海洋。然着令军民不得乘船出海,故所司一概禁之,商人给盐不便。上曰:海滨之人多连结岛夷为盗,故禁出海。若商人支盐,何禁耶?乃命兵部移文谕之”。可见,明朝虽有海禁,但并不禁止正常的海上生产活动。实际上,明代的海禁政策针对的是本国人民,目的是切断敌对势力从大陆获得后勤补给和情报,并不是针对海外各国,更不是有意识地闭关锁国。同时,在海禁政策实施期间,明廷通过“收集”的方式,把大批敌对势力留下的航海人员收编到军队中,从而在很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保障了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明朝加大海禁力度,目的是维护沿海秩序和社会安宁。在平息海寇后,随即作出调整,允许中国商民出洋,又在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清初实施“禁海”、“迁海”政策,是针对郑成功抗清势力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属于对内政策。康熙二十二年,清朝统一台湾后立即作出“展界”决定,使沿海居民重归故土。康熙二十三年十月,清廷正式开海,允许民众从事海外贸易。至康熙五十六年,虽然出于海防的需要,清政府发布了“南洋禁海令”,但没有限制东洋和西洋的贸易。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其次,在经济上限制对外贸易区域,以便有效管辖。自明初以来,中央政府为便于有效管理朝贡事务,划定不同口岸,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万历初年,广东地方官员采取变通方法,允许非朝贡国商人每年夏冬两季定期至广州贸易。明朝政府还对澳门的进出口贸易制定了法规;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部票”;对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准其上岸居住。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防范外国商船及商人的不法行为。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清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宣布关闭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的西洋贸易,只保留粤海关通商,变“四口通商”为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不少研究者将其作为“闭关政策”的重要内容。事实上,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未禁止西方各国商人到其他三口通商,也不禁止华人出海贸易。与此同时,陆路贸易在中外交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以中俄陆路贸易为例,雍正六年(1728),依据《恰克图条约》规定,以恰克图、尼布楚为双方贸易地点;至乾隆中叶,中俄贸易方集中于恰克图一地。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明朝和清朝政府的上述举措,并非完全出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保守思想(事实上,传统的自然经济同样不可能完全离开市场交易),主要缘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乾隆皇帝对此有明确说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利之所在,瑕衅易滋”。在清朝统治者看来,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人,只有强化整体管控,实行集中管理,方可避免生事生乱,以防出现危及政府统治和社会稳定的状况。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限关”的同时,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对外)贸易需求,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开原、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最终形成内地—边境—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庞大贸易网络。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之后,清朝于1684年开海,施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1717年为了平定准噶尔叛乱,再度施行南洋海禁;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从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至印度洋沿岸各地,再经好望角到达欧洲;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Acapulco)至菲律宾马尼拉,再至厦门及广州。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此外,明清统治者对西洋科技和文化,采取“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态度。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主要是由传教士开启的。从利玛窦开始,耶稣会士确立了在中国传教的两个基本策略:一是通过学习儒学,尊重中国风俗,以减少中国人的文化抵触和排斥心理;二是通过介绍西方科学文化,获取中国朝廷和士大夫支持。这些策略使天主教传播与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在晚明和清初收到十分明显的成效。康熙年间来华传教士白晋说:“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经验使人们认识到,要在中国引入和传播基督教,宣传科学是一切必由之途中的最主要一种。到目前为止,上帝要所有的传教士都运用这种手段。今天,上帝似乎更明显地还要人们从今以后要运用科学来排除中国的异教邪道。”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但是,到康熙晚年,形势发生剧变,直接原因是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规定:“传教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允许基督徒主持、参与或者出席一年数度例行的祭孔、祭祖的隆重仪式,我们宣布这种供祭是带有迷信色彩的。”这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冲突,康熙帝明确讲“中国两千年来,奉行孔学之道”,雍正帝在接见传教士葛大度时重申“我们是不会为了你们的宗教而放弃有几千年历史的儒学的”。清廷和罗马教廷之间随后发生激烈文化冲突,康熙帝于1717年批准将天主堂改为“公庙”,将传教士尽行驱逐出境,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雍正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驱逐西方传教士,将其迁往澳门,其出发点与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密不可分。雍正帝直言不讳地对传教士说:“你们想让所有中国人都成为基督徒,这是你们宗教的要求,朕很清楚这一点。但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变成什么呢?变成你们国王的臣民。你们培养的基督徒只承认你们,若遇风吹草动,他们可能惟你们之命是从。朕知道目前还没什么可担心的,但当成千上万的船只到来时就可能出乱子。”a22免费翻墙网
a22免费翻墙网
需要指出的是,禁止天主教传播不等于终止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在整个清前期,西方宗教在中国的影响仍然存在,西方传教士秘密传教的情况并不鲜见,清廷对西方先进科技也有一定程度接纳。乾隆时,纪昀等在谈到西学政策时曾说,“欧逻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节取其技能”,指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主要集中在西洋天文历算和制造技术上。但在实践中,清廷对西方先进科技患得患失,并未将这一思想很好落实。“禁传其学术”,主要指禁止传播天主教。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学术”还应该包括当时西方先进的意识形态如启蒙思想等,但传教士没有将其带到中国,清政府也无从接受这些思想。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